1、王昌龄《从军行》共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1、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2、“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3、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1、《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如下: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3、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著名的古代诗歌,共有七首。以下是《从军行》的七首诗:《从军行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二》挥戈扬将出昆仑,吐谷浑决胜千门。
4、从军行七首:如下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5、《从军行七首》的作者:王昌龄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6、《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该组诗共有七首,显示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1、从军行其二的诗意是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原文如下:《从军行七首-其二》作者: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从军行·其二 李白 〔唐代〕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3、《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解释: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4、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5、从军行的诗意思 战场 从军行·其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译文对照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译文 注释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6、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