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培公简介历史上对康熙重要谋士周培公的评价是什么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也许周培公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历史上对周培公的评价是什么?康熙在位六十年,他把清朝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治国人才必不可少,所以他在位期间,能人智者不计其数。
2、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的人。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
3、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父早丧。
4、从图海的评价中可以断定周培公是个忠孝之人。他一生为清朝呕心沥血,即便后来因为汉人身份受到朝廷忌惮,没有受到重用,他依然不改初衷,竭心为国。《清史稿》评价周培公为:好奇计。他的多谋可以从三藩动乱中看出。
5、在正史中周培公确实是平定三藩的关键性人物,因为当时对朝廷威胁*的一个人不是吴三桂,而是一直摇摆不定的王辅臣,周培公*的功劳就是帮助康熙收服了王辅臣这一名大将,劝降了王辅臣替朝廷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
1、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2、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3、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的人。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
1、周培公简介周培公,他的原名叫周昌,培公是他的表字。他的出生日期是1632年,他生活于清朝中期,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重要臣子之一,他的家乡在湖北荆门,死于1701年。
2、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3、周培公的人物介绍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4、周培公生于公元1632年,卒于公元1701年。他是湖北荆门人。他的父母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他非常依赖权贵来到北京。周培公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5、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的人。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
6、周培公之死是怎样的周培公晚年过的很凄惨,至死都没有落得一个安享晚年的结局。周培公在帮助大清朝平定三藩后,被康熙赐封为一品道台。后因周培公主动提出,为父母建墓立碑,就将其封为山东登莱道。
1、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2、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3、周培公(1632年-1701年),湖北荆门人,周培公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忙出谋划策,深得为人之道,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最终康熙因满臣不满将其调往盛京,多年后因病身故。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